琳琅歲玥 作品

第58章 前路何如(第2頁)

 “既然如此,那麼各國可選的前行道路,亦無須完全一致。況且,我華夏幅員遼闊,人丁兆數。而那西歐列國,皆國小人稀,更無可比擬。

 “若以外邦之成敗,定我國之前途,可取,亦不可取。我以為,是否可取,取何種為效仿,應以人異,應以地別,應以時論。

 “若大清朝廷上下,皆能如咱家兄弟一般,殫精竭慮,革新自強,則效仿普國,無不可。然今觀朝廷,及諸省官吏,又有幾人能成其事?

 “由此可見,如今大清與別國相較,人不同,地有別,時不待。若不翻天覆地,終難得成!”

 陳濟懷的話,再一次震撼了兩位兄長。

 相對於兩位兄弟,陳濟雲的思想要略為保守一些。這些年來,他能夠對兄弟們的革新舉措始終支持,對於他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而今日幼弟的言論,則徹底的顛覆了他的思想。好在他對幼弟的心性十分了解,所以今日,也勉強能夠平靜面對。

 而此時在陳濟方的心中,卻已經掀起了層層巨浪。

 四弟所說的話,其實句句在理,他也是心知肚明。道理雖通,但這些想法,他似乎從未想過,但似乎又在潛意識裡時常觸及。

 如今猛然被四弟說破,這給他的內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經過短暫的混亂之後,他突然又覺得豁然開朗。

 既然四弟說的話很有道理,那麼這就是一條可行的前路,儘管這也將是一條艱難的,由烈火與鮮血開闢出的險途。

 雖然從眼前來看,這條路未必就一定要走,但至少可以給未來增加一種選擇。

 想明白了這一點後,從前很多困擾他的侷限,也一下子被衝破了。這讓陳濟方立志圖強的決心,比以往更加堅定。

 陳家兄弟間的這一番辯論,其起因是沙俄入侵伊犁之事。

 自康熙和雍正年間,沙俄與大清簽訂邊界、通商條約以來,兩國之間已經和睦共處了一百餘年。

 到了道光與咸豐年間,大清兩次外戰的慘敗,暴露出了外強中乾的本質。如同一顆美味的堅果,被剝去了外殼。

 誘惑之下,早就覬覦已久的沙俄,也蠢蠢欲動,不斷的侵佔了大片原本屬於大清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