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下聽雨看劍 作品

第107章 儒家(第2頁)

 面對衝擊,儒學也作出反應。康有為、陳煥章創立孔教會,欲將儒教國教化。而學衡派的學人對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產生了新儒家。其原因是,儒學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且相當大程度上是由於它為東方最有價值的思想體系,以至於今天在某種意義上可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儒家是“國學”的核心與主體。

 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儒家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與現代商品經濟不相適應。儒家典籍《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專門從事科領域專業知識的研究,此學派已失佚,後來成為儒家認識論的重要問題。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讀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到了戰國的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生於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詳。他勤學好問,經常與孔子討論各種問題,《論語》記其向孔子問學達二十次之多。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率語·子張》),明確反對“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的人和事。他為人博愛容眾,交友頗廣,認為君子應該“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子張終身未仕,孔子死後,居陳國,收徒講學。子張的弟子以後即成“子張之儒”,被列為戰國儒家八派之首。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關於子思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何,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從否定的角度略有論及:“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按大多數宋儒的觀點,“子思之儒”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愛道德範疇“誠”這一精神實體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對儒家的心性之學有重大貢獻。

 孔子弟子中姓顏的共有八人,他們是: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僕、顏噲、顏何。“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為是以顏回為代表的。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莊子》一書中,也提到過顏回之學的“坐忘”、“心齋”等修養理論。

 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為代表的觀點站不住腳。因為韓非子是評價七十子弟子,孟子靠不上邊。郭沫若認為,“孟氏之儒”不僅與“子思之儒”為一系,而且也與“樂正氏之儒”為一系(《十批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