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瑪聯盟 作品

第375章 公司功能剝離(第2頁)

 “殿下,我們在安德羅尼柯、亞丁的花費已經超過五萬列伊,錫蘭一省更達到了七萬,當地的治理、移民、傳教都需要公司的資金進行補充,加上股東的分紅,能夠維持日常現金流已經很不容易了。”

 卡塔爾久訴說著公司困難,彼得也有些反應過來了。後世查資料的時候都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幾近破產邊緣以為是賣慘,現在看來情況是大差不差的。

 “如果公司只經營印度,你們感覺如何?”

 彼得開始詢問這個問題,卡塔爾久馬上拿出資料向彼得解釋。由於戰略收縮,他們可以從延長的東方殖民地縮回到印度洋,多出來的花費可以投入到印度的治理中。印度出產的香料和棉布是貿易的大頭,如果繼續擴展,當地的土地稅、關稅、人頭稅、鹽稅等可以彌補支出,而且根據探索者帶回來的消息,印度的宗教場所充滿了黃金白銀,必要的時候可以“借用”一下。

 “殿下,我們已經在印度鑄造了第一批列伊,成色很足,在亞丁等地非常受歡迎,我們可以逐漸對印度進行貿易和貨幣上的控制,然後逐漸將這片富饒的地方納入帝國的統治。”

 “嗯,我會再考慮一下,等東方使者來了後會給公司答覆。”

 彼得給出具體期限讓卡塔爾久回去說明,在此之前讓他們先忍一忍。

 實際上彼得也有過將東印度公司部分功能剝離出來單獨組建機構的想法,但總感覺過程太快了。早知道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可是經過200多年才成為歷史,其他殖民公司也是經過幾十年才被政府機構取代,就算是那個比利時蟲豸的剛果私人領地也壓榨了三十多年才被政府接管。

 而羅馬東印度公司成立才不到十年,這樣的情況下就分離出來部分功能不知道行不行。

 但董事會都希望這樣了,他也不好說什麼。一切還得和梅森商量一下才行。

 米爾恰將殖民這個事務交給彼得,而彼得則是交給東印度公司。去年看他們太過辛苦,就在士麥那建立一所學院,裡面教授東方航海、探索、地理、經濟等知識,第一批培養三個月的人已經前往東方,已經在荷臺達等地的政府幫助治理,還遞迴不少報告,不斷的為羅馬編撰的地圖和地理書進行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