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站著把錢掙了


 李月祺並沒有責怪蘇醫生,她成長的經歷,生活的環境,求學的背景,都決定了她或多或少會對老美有些好感。

 這不是蘇瑾璃一個人的情況,而是整個華國知識分子的基本狀態。所謂的“公知”,就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公知”本身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箇中性詞,甚至可以說在有一定程度上是一個褒義詞。

 公知階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華國的精英階層。他們大多數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擁有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接觸整個世界的機會,見識過西方發達國家的繁榮、強大、自由。

 華國自古以來又是一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整個社會對於知識分子有著一種天然的崇拜和尊敬的心理。這就造成了華國的很多知識分子,在面對本國群眾的時候,在心理上有著一種天然優越感。

 這是公知們,覺得自己吃過見過,自己就該天生的高人一等,覺得自己可以憑藉著知識,就可以藐視華國普通的芸芸眾生。

 這些心態彼此融合,就造成了華國眾多公知們既跪舔歐美等強國,又鄙視華國普通百姓的矛盾心態。尤其是出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公知們,這部分人基本上都是華國各大高校的中堅力量。

 他們出生的時期,正是華國貧窮、動盪、混亂不堪的年代。他們年輕成長的階段,也恰好經歷了華國剛剛打開國門,發展剛剛起步的階段。那個時代,華國經濟、科技、軍事、文化與西方歐美髮達國家相比,實力差距巨大。

 當時華國的很多教授的工資,甚至不如歐美髮達國家的洗碗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時走出國門的華國知識分子,見識到了歐美的繁榮與強大,從此在思想上就被打上了華國在任何方面都不如歐美的“思想鋼印”。

 雖然後來華國經濟實現騰飛,科技文化等很多方面,也都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但是這種華國不如歐美的思想鋼印在年輕的時候一旦形成,那就意味著華國不論發展的要有多快,也很難超越他們心中那個朦朧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