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筆 作品

第161章(第2頁)

這些讀書人,暫時忘記了戰爭的痛苦,挑燈夜讀,恨不能將那聖賢之書一股腦兒塞進肚子裡!

十幾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等這一場考試,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現代的高考競爭更加激烈百倍。

乍一看,第一次赴會試的人成為舉人的最多,可事實上,那些失敗的人卻更多!

相較於龐大的基數來說,幾千舉人,不過佔比總人數的一成不到,其慘烈可見一斑。

而每一次赴試的舉人裡,真正能金榜題名的卻只有一成五,也就是說,能通過會試一舉高中的,不足總人數的萬分之一!

而科舉,三年才能舉行一次。

拿歷史上的數據統計顯示,平均一名舉人,一生要參加三四次會試,這三四次,說的可不是一定能考上。

有不少人,還沒等考完就已經去世了的,還有些屢試不中就跑去做官或者另謀生計了的。

今年居然碰到陛下開恩科,也就是給這些人增加了一次改變命運的大機會!

。。。。。。

消息同樣傳到了山西。

快到水稻收穫的時節,此時的山西卻顯得異常的蕭瑟,許多百姓的農田裡,只幾個年邁的老嫗帶著不足丈高的稚子,在田裡忙活。

大戰後的陰雲依舊籠罩在這裡,土木堡之變加上北京保衛戰,大明足足死了百多萬人,除去軍戶外,便都是從各地百姓家抽調的青壯年,這些人有多少是正值壯年的勞力,又是多少家庭的頂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