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國朝中興第一大案(第2頁)

  前方說過,崇禎年間江西起義不斷,賦稅幾乎等同於無的原因就是因為江西一帶,災害頻繁,水旱之災連綿,百姓們活不下去了,所以只能夠造反!

  可以說,整個明朝歷代加起來的自然災害,都頂不上崇禎七年,到崇禎十七年這十年間爆發的多!/

  從這點看,也難怪大明會亡在朱由檢手上。

  當然了,天災是一方面,對於饑荒而言,天災只能說一方面的因素,真正導致大規模饑荒的,究其根本,還是人禍!

  地主士紳們是巴不得出現天災的,天災是他們兼併土地,賤買人丁的機會!

  而且,在天災時節,他們可以憑藉著手上的存糧,大撈大賺上一筆!

  沒有他們哄抬糧價,餓死人是可能,但絕對不會將問題惡化到如此嚴重,而除了糧商們外,大明朝廷,也脫不了干係——甭看天災這麼嚴重,朱由檢他老人家卻沒撥下來過一丁點的錢賑災。

  當然,這也怪不得朱由檢——明朝的財政情況,是個人都清楚,甭說是撥銀子賑災了。

  連軍隊都要餓死了,還賑災百姓?

  而明朝的財政崩壞,從根本上講,還是因為士紳們地主們,而他們,正好也是哄抬糧價的那些奸商!

  不可否認,這裡面有一小部分人,會拿出錢糧賑濟百姓!

  屬於那種,所謂的“大善人”。

  但這些“大善人”佔比太少!

  相比於他們的整體數量而言,壓根就不夠看。

  從古至今的道理都是如此,他們當中,更多是的為富不仁者,後世很多地主後人說自家祖上是大善人,這從根本上來講,就不符合實際——真要是大善人,就壓根置辦不下那麼大的家業。

  小地主家族,倒還可能是一點一點積攢下的家業。

  但大地主嘛,說自家產業來的乾淨的,全是一點點積攢下來,靠正當行業努力賺來的?

  對於這種,就只能夠抱以一句呵呵了。

  畢竟,甭說是古代了,就是後世,你做點生意(這裡的生意不是指小個體戶什麼的,而是指“企業家”們)想靠純粹的正當手段,難度都不小。

  何況是萬惡的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