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1章 找接盤的


  聽謝志清詳細的介紹了一番之後,李睿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鐵礦石價格驟然下降,國際市場陷入了恐慌,由此導致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鋼貿火爆的時候,百子灣這家市場人頭攢動,每天流動的資金數以億計。金錢的聚集就像是一塊肥肉,吸引來如同蒼蠅般的各種金融機構參與。

  鋼貿和銀行一拍即合,緊密的綁定在了一起,鋼鐵製品一度成為最受到銀行青睞的融資抵押品,銀行通過以貸轉存、存貸掛鉤、浮利分費、承兌匯票、配比購買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基金、保險產品等方式,進一步加大鋼貿業的槓桿,短期內造成了鋼貿繁華的假象。

  行業假象達到高峰時,在某些地方的鋼企圈裡流傳著一個說法,只要有1000萬資金,就能從銀行套出4000萬。

  具體做法是先拿1000萬元貸款作聯保聯貸,從銀行貸款2000萬元,用這2000萬下單購貨,再拿貨抵押運作2000萬元的銀行承兌匯票,然後拿著匯票去另外一家銀行作貼現。

  一來二去,1000萬變成了4000萬,讓鋼貿行業變得無比火爆繁榮。

  這種情況就像是擊鼓傳花,當行業欣欣向榮不斷上漲的時候,每個接到花的人都能賺到錢,大家當然歡欣鼓舞。

  但這一切的繁榮基於不斷有資金湧入接盤,也基於下游企業的買單,而一旦市場變得萎靡,外部資金不再進入,下游不再買單,資金鍊變得空前緊張,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違約,就會一個環節跟著一個環節的發生連鎖反應,從而導致整個遊戲的崩塌。

  最可怕的是,當違約發生時,銀行業總會春江水暖鴨先知,然後飛快的施展出他們最擅長的火上澆油法:縮減或者收回貸款,甚至停止向整個鋼貿企業放貸。

  鋼貿企業的資金鍊本就是刀尖上跳舞,就靠著在銀行之間倒來倒去過活,銀行一收緊,他們馬上就吃不消了。

  短短几天,光是百子灣這一個市場就有七八個老闆跑路,登州港,唐港,海州港的碼頭上堆積了數萬噸的鐵礦石無人接手,幾天前還炙手可熱的鋼貿行業瞬間變得冷冷清清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