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品

第34章 封賞得民心(第2頁)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新帝登基,恰逢陝西遭遇旱災,餓殍千里,朕心憂如焚,調糧遣將,唯恐陝西百姓不能自足,蕪湖巨店少東家阮康文心懷天下,捐銀十萬兩幫助百姓渡難關,朕甚嘉之,特晉封為織造所大使,另,賜國子監貢生名額一位,欽此!”

  “草民阮康文叩謝陛下天恩!”

  阮康文高呼謝恩,接過聖旨,心中很是開心,暗呼這十萬兩銀子花的值。

  先說說國子監名額,雖然貢生都是秀才,但秀才可不一定是貢生。

  貢生是各州縣推送的最為優秀的秀才進入國子監,成為貢生。

  一旦貢生畢業,吏部考核後可以為派任知縣、縣丞、教諭等官職,省去了再次科考的過程。

  為什麼大明有六十萬名秀才,就是因為再向上考就太難太難了,有些人從二十歲考中秀才,到了五六十歲還是秀才,難度可想而知。

  貢生就像是一棵小樹苗,慢慢的熬著,只要本人再有點能力,升遷到知府,以後家族子弟進入官場的機會大上無數倍。

  為什麼會有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就是這個道理。

  再說說織染所大使,雖然只是九品的官職,而且不入班,但那也是入了官職品階的,這就是一張護身符。

  這和英宗、代宗時期的買官不一樣,那時候買的是義官,也稱之為散官,只是虛職。

  而且容易遭人詬病,下被百姓指點,上被科班的人看不起,兩頭受氣。

  周圍人群露出羨慕的眼光。

  “這位大人,可否賞臉到寒舍喝杯茶水?”

  打點傳聖旨的人,這是慣例,現場這麼多人,想給銀子都不行。

  傳聖旨的人自然也是知道,但推遲道:“阮大人,本官還要回宮復旨,以後再說!”

  說完,便朝著四周看了一眼,高聲道:“另外,陛下感念大家為陝西百姓的付出,特地從捐款的人中抽出五十人,若是家中以後出了秀才,可隨時入國子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