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瑟良 作品

第七百三十六章 矯情不過系統(第2頁)

  眾所周知,鑽石跟石墨從原子角度其實就是同一種東西,它們之間的區別只在於分子結構。

  鑽石是每個原子與其餘四個原子相連,形成三維結構。而石墨則是每個碳原子跟其餘三個原子相連,且是層狀,類似於將一張張的紙疊放在一起。最終導致了這兩種同素異形體外觀上的極大差異。

  從本質的角度來說,鑽石硬度大,導熱係數高,所以它的實際用途就只有切割研磨以及製作電子產品裡的散熱器工具。

  而石墨的用途遠遠超過鑽石。

  從這一點上來說,鑽石的價值不應該比石墨高多少。這還是由於鑽石硬度高,切割這個用途有著無法替代性所造成的。

  可現在的市場價格,鑽石少說也是同等質量石墨的數百數千倍,高的甚至超過一億倍。這個價格,並不是由於鑽石的實用性獲得的,而僅僅只是源自它作為裝飾品收藏品的特性。

  鑽石甚至無法如同黃金白銀等稀缺金屬一樣作為一般等價物,因為鑽石的價格是不恆定的,質量、切割工藝、透明度乃至顏色等等都會影響其價格。甚至同一顆鑽石,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也具有極大的價格波動。

  因此,哪怕按照當下的市價,這批鑽石大概是價值三千萬美元左右,可一旦大批量的出貨,也會被大筆的削價。

  說白了,鑽石的市場價格波動太大,而神摳系統顯然並不願意對鑽石這種不具備等價物屬性的物品,去進行任何的估值。

  甚至可以說,估值這種事,對鑽石而言並沒有實際的意義。

  這袋鑽石裡那些小顆粒的,市場價格反倒是比較穩定的,高低很難浮動出十個百分點。可大顆粒的,出現在不同品牌的首飾店,其價格甚至都能出現超過一倍的差異,就更別說出現在某個拍賣會上了。

  而程煜對於鑽石,也算是有著少許瞭解。

  雖然很早的時候就有古人開始交易鑽石,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百年的印度。但由於當時的工藝水準落後,鑽石的價格並不高。

  到了十六世紀,玫瑰狀切磨方式開始出現,鑽石才開始煥發光彩,成為比較貴重的寶石,可也絕沒有像現在這樣,成為寶石界的翹楚。當時主要是因為法國皇室的追捧,鑽石才成為歐洲寶石之首。而在其他大洲,追求鑽石的人並沒有那麼狂熱。

  十八世紀之後,巴西逐漸取代印度成為世界鑽石的主要出產國,加上出現了明亮式切磨工藝,鑽石也逐漸在世界範圍內流行開來。

  而真正要說改變世界寶石界行業狀況的,則是到了十九世紀,鑽石開始在美國逐漸流行起來,而南非又恰到好處的發現了一座產量極大的鑽石礦,一個名為羅茲的英國商人創建了後來聞名世界的戴比爾斯公司,收購了在南非發現的整個鑽石礦,壟斷了世界鑽石市場,掌控了鑽石市場百分之九十的交易量。

  二十世紀中葉,戴比爾斯公司做出了一個喪心病狂的營銷,這大概是世界營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Adiamondisforever)這句喪盡天良、窮兇極惡、慘無人道、令人髮指的廣告語,才徹徹底底奠定了鑽石這個寶石界一哥的地位。

  此後俄羅斯發現了一座產量更大的鑽石礦,但這座鑽石礦極少出現大顆鑽石,都是極其細小的碎鑽,戴比爾斯雖然幾乎嚇出尿來生怕因此導致市場崩盤,但這家公司立刻跟俄羅斯人簽訂了價格同盟,強調碎鑽同樣珍貴,並且開始制定各式各樣的行業標準。

  鑽石的4C標準也正是因此而來。

  在之後更加慘無人道的營銷廣告之下,鑽石才在現代人的心目中成就瞭如今的地位。

  可歸根究底,鑽石的實際用途依舊只有那麼點,其真實價值(哲學概念)就應該跟石墨差不多,但在經濟領域,價格並不遵守絕對價值,而只遵守市場規律和交換價值。

  鑽石並不是什麼保值的物品,其價格受市場需求影響極大。

  而如果從樸素哲學的角度,將物品價值跟勞動量掛鉤的話,南非的礦工,他們開採鑽石每天的工資僅僅三美元。即便加上之後的運輸切割拋光等等現代工藝的加成,鑽石的價值也依舊是個極低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