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嘯木 作品

第143章 科學院少年班(第2頁)

  蘇河聽到喬正華的話,他非常滿意。

  喬正華也是主觀能動性非常強的工匠。

  他也不是敝帚自珍的工匠,非常擅長教徒弟。

  喬正華知道自己的短板,主動尋求其他人的幫助。

  工匠都像喬正華一樣,不再把自己的獨門技術當成傳家寶。

  技術將會迎來大突破,能小步快跑進入工業化。

  每個人進步一小步,這個社會就能進步一大步。

  “喬正華副總工,伱們儘快加工完,科學院給你發過去的各種規格的透鏡,每一種至少要一百個。

  你們把加工好的透鏡,送到科學院。

  這件事做得越快越好,最好能在這個月末完成。”

  喬正華聽到秦王殿下只要一百個各種透鏡,他神情立刻就放鬆下來。

  “秦王殿下,我之前用研磨機床試製玻璃透鏡。

  為了試驗哪種研磨工藝效果更好。

  我這幾天連續不斷,用研磨機床加工玻璃透鏡。

  每一種透鏡都至少加工一萬個。

  大部分透鏡因為調試研磨機床不熟練的緣故,不符合標準。

  但我已經從一萬多個加工出來的玻璃透鏡,找出一百多個合格產品。

  秦王殿下急著使用,我這就給您送到科學院。”

  蘇河聽到這個消息,他非常高興。

  “這真是太好了,不用你去送,我直接帶到科學院。”

  蘇河非常高興,有各種規格的透鏡。

  他今天給科學院少年班講課,正好力學講完,就可以接著講光學。

  有了玻璃透鏡,蘇河也準備讓田家鵬帶領科學院的研究員,重新制作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

  他們前段用水晶透鏡製作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直接失敗,這兩個工具根本沒辦法正常使用。

  蘇河登上馬車,開始用玻璃透鏡組裝一些簡單的器材。

  這些器材能為中科院少年班的學生們,打開通向天體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大門。

  ………………………………

  蘇河來到科學院,他在馬車上。已經組裝好,今天講課的實驗器材。

  還剩下很多玻璃透鏡,準備交給田家鵬。

  一共有十多種規格的玻璃透鏡,主要用於製作常規望遠鏡、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

  蘇河走進科學院,這裡離漢中玻璃製造公司不遠,也位於漢水南岸的新城區。

  科學院是鋼筋混凝土建築,由五層或是七層高的樓房組成。

  經過長時間的實驗,現在生產的水泥和鋼材,質量非常不錯。

  這些材料已經能支撐高層建築。

  七層以上建築太高,上下樓太累人。

  需要有電梯等輔助工具,高層樓房才有實用的可能。

  秦王府治下現在的高層建築,沒有超過七層,大部分是五層以下。

  田家鵬在科學院大門口,前來迎接蘇河。

  “大鵬,我這次來,帶來了足夠組裝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的透鏡。

  你帶著大部分透鏡,讓光學所的研究員,裝配常規望遠鏡、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

  我去給少年班的學生上課。”

  “秦王殿下,我這就安排研究員製作常規望遠鏡、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

  前段時間我們用水晶透鏡製作一批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

  製造出來的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根本沒有辦法使用,顯示結果很模糊。

  有人懷疑這是我計算的透鏡組數據出現偏差。

  但我經過多次計算,透鏡組的數據沒有問題。

  我認為問題出在材料上,水晶透鏡的透光率不太好,我們加工水晶的工藝也達不到要求。

  再加上組裝肯定會產生誤差,綜合這麼多結果,造成顯示結果模糊,這兩個器具無法使用。

  現在高清的玻璃透鏡製造出來,我們就能驗證顯示模糊,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

  田家鵬和蘇河交代,前段時間製作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顯示結果模糊,不能使用的原因。

  他指揮科學院的後勤人員,搬運蘇河帶過來的玻璃透鏡。

  蘇河看著他們搬運透鏡,他獨自走上頂樓。

  製作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技術很成熟,田家鵬帶領那些研究員就能輕鬆完成。

  軍隊之前使用的千里鏡,透鏡組是由蘇河親自設計。

  常規望遠鏡設計十分簡單,只要掌握基本的光線傳播知識和透鏡知識。

  稍微懂一點數學,就能根據各種透鏡的數據,設計出勉強能用的望遠鏡透鏡組。

  軍中之前千里鏡昂貴,主要是原料透明水晶太昂貴,這是非常昂貴的珠寶。

  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的太稀有。

  水晶儲量還非常稀少。

  再加上研磨成能使用的透鏡,需要經過多到工序,工匠加工的成功率也不高。

  這些原因導致千里鏡成本居高不下。

  玻璃生產出來,廉價的玻璃比水晶更適合做透鏡。

  對於光學知識,蘇河只記得一些印象深刻的知識。

  組成常規千里鏡,已經是他的極限。

  田家鵬到來之後,蘇河讓他負責管理科學院。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冠,是其他科學研究的主要工具。

  一個水平高超的數學家,對科學提升實在是太大了。

  特別是對於物理和化學理論公式方面,田家鵬的作用比蘇河還大。

  蘇河自己只會使用這些公式,它是怎麼推導出來,完全是一頭霧水。

  田家鵬很快學完小學教材,蘇河以考校的名義,讓他根據現有知識,重新推倒蘇河在小學《自然》書籍上提出的公式。

  蘇河本以為,田家鵬能推導出三四個公式。

  他卻沒想到,田家鵬把大多數公式都推倒出來。

  這就讓蘇河記憶比較散亂的知識,可以成為一個有效的體系。

  蘇河準備根據這些知識,重新編撰小學和大學的課程。

  他就用這些新知識,教授第二期科學院少年班的天才。

  第一期科學院少年班的天才,現在已經是科學院的骨幹力量。

  他們加上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工匠,構成了科學院。

  成體系的知識,能讓學生學習效率更高。

  第二期少年班果然比第一期少年班學習的效率高。

  少年班這些人自學能力極高,天賦也很強,智商都差不多。

  要不然也不會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被蘇河選中。

  蘇河已經準備了以這些科學院少年班為基礎,建立一所以科研為主,教學為輔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