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點慈善家 作品

165 高爐開煉(第2頁)

  對比成熟工業時代每噸鐵只消耗兩百多公斤煤和焦煤,就知道眼前的傢伙有多簡陋。

  但爐子在現有狀態下,除了調整各種管道入口和分佈,已經沒有太多優化餘地,吹純氧進去更是想都不用想。

  重點還是缺乏助溶劑,沒辦法把熔點降到一千度以下,必須生生的把礦石燒化,如果能找到些助溶劑,哪怕是1200度爐溫,都能省下至少一半的燃料。

  爐溫低還有個巨大的好處,更快的把礦石燒成鐵水就不需要再用坩堝,可以改為在頂端投礦石粉末,一邊燒一邊往外流鐵水,底部用鐵板就能頂住。而現在的爐溫生鐵形成時鐵板也會變形,鐵水會直接在下方石頭上凝固,只要幾次爐子就不能用了。

  燃料消耗實在是有些高,但工人師傅們卻很高興,因為效率已經比小爐子高太多。

  爐門打開,接下來是力氣活,由利刃員工代勞,用夜族要兩個人才能操作的大火鉗把坩堝夾出來傾倒鐵水。

  這個操作有很大的安全風險,操作工是鐵廠利刃員工裡工資最高的,達到每天3元,和城防軍營長相當,僅次於首席鐵匠。

  倒完鐵水,有工人拿棍子去攪合,剝離漂浮雜質,接下來等待自然冷卻。

  坩堝冶鐵是個相當麻煩的事,需要提前用礦石和炭、石灰石、粘土粉混合,中途發現配比不對這一鍋就沒救了。

  現場出來的就有一鍋不行,鐵還是海綿狀,但暫時不能確認是混合不均勻還是那個點的爐溫不夠。

  此處也表現出與工業時代完全不同的操作,兩百多公斤鐵水而已,因為溫度太高,居然等了小半個小時,才冷卻到偏硬的白熾態,被幾個員工用鉤子鉤住拖出冷卻槽,進行下一步,分割。

  城裡的小鐵匠們的爐子根本沒辦法處理兩百多公斤的鐵塊,必須給分成十到二十公斤一塊,他們的小爐子才裝得下去。

  這邊還在用鑿子分割,後面已經完成爐膛清理和檢查,準備下一爐煉製。

  因為是試運行,按李想傳達的要求,必須每一步都保證安全,然後再通過總結經驗追求連續冶煉。

  不過即便如此,高爐的運行效率還是勉強能看,主要原因是噴炭作業不會在冶煉過程中損失爐溫,小爐子如果中間要加炭,反覆降溫可能要一整天才能弄出一爐。

  24小時日夜值班,這一個高爐就能頂之前五十幾個爐子的產能,等流程熟練後大致相當於兩百個小鐵爐。

  高效率的前提下實際總人力並未增加,一個班次各種操作工四十餘人,三班也才一百多人,而之前照顧五十個小爐子就需要一百五十人,這還沒算燒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