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09章兵指玉門(第2頁)

    2.漢民族在政治軍事保護之下,積極向西移,把羌民族逐故地。除少數部落外,大多數部落先後西遷,遷到青海湖以西或以南地區。

    及至武帝后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眼見漢軍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屢次敗北,頓感覺時機已到,遂經常向漢朝腹地侵擾,攻城略地。青海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一方面可以扼住西漢通西域的道路,另一方面,還對京師長安構成了居高臨下之勢,為此漢軍對英勇善戰的羌人很是頭疼。

    當時,匈奴借鑑了張騫通西域的經驗,認為可以聯合羌人,一起襲擾漢朝。只要羌人能夠牽制住漢軍的主力,匈奴部隊就能夠長驅直入,深入大漢腹地進行劫掠。一時間,匈奴將羌人引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時刻準備對漢地發出重拳一擊。

    面對這種形勢,武帝果斷決定,要斬斷匈奴右臂,意即打破匈奴的計劃,打垮羌人的兵力,可惜,漢軍數萬人馬,在面對羌人的勇猛善戰之時,也變得捉襟見肘,加上羌人掌握了地理優勢,漢軍最終大敗而歸。此戰勝利後,羌入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試圖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合一致的趨向,漢朝設置在羌人之地的郡縣官吏,此刻都如同虛設,沒有半點辦法去阻止羌人的聯合。眼看羌人就要和匈奴接洽,漢朝當機立斷,派遣浩窖(今青海大通河東岸)的軍隊進攻羌人,企圖阻止他們的進一步行動,可惜這一次,漢軍依然為羌人所敗,士氣大跌的同時,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按照西漢和羌人訂立的協約,羌人是不能擅自渡過湟水的,否則就會以謀反叛亂罪論處。及至宣帝繼位,趙充國被封為營平侯,一日,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從羌族地區寄來一封奏摺,嚴明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趙充國在朝堂之上,毫不顧及的彈劾義渠安國,說明需要治他一個奉使失職的罪責。

    原來,在此之前的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大漢兩府大臣,即丞相、御史不明白羌族真相,就向皇帝推薦,讓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諸羌,瞭解其動向。豈料義渠安國一介庸人,到了羌族內部,依然我行我素。他沒有明察暗訪羌族的實情,不能具體地分析各國部落的情況,而是不問青紅皂白,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逆而不順之罪,將他們全部斬首。先零部落是羌族最為強盛的部落,很多羌人都唯這些首領馬首是瞻,如今羌人首領都被殺害,羌人自是難以控制心中的憤怒,遂紛紛聲討義渠安國。然而,此時的義渠安國依然不知悔悟,竟然擅自調兵遣將,以鎮壓先零之民,並殺了一千多羌人。於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被迫離開其地,為了擴大勢力,他們不惜劫掠其他小族部落,最終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遂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抗擊羌人,此一戰才發現羌人的戰力驚人,其三千士兵戰死者十之七八,直道他敗退令居,才想起向宣帝報告這裡的情況。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羌人中最強盛的先零部落和其他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並歃血為盟,規定一起向中原進軍,反抗漢朝官吏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