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鹽大伯伯 作品

第150章白起的影響力(第2頁)

    白起好歹也是秦國權傾一時的人物,為秦國立下了不世功勳不說,更是和秦昭襄王一起成長的人物。秦昭襄王如此對待他,實在是不給他面子,一個有血性的男子,是不會甘心在別人的威逼下就範的。於是,白起再次展現了他吃軟不吃硬的性格,向秦王放出狠話道:“臣下知道,此行前去,雖然沒有功勞,也可以免除自己的罪責;如果臣下不去,雖然沒有罪責,但卻是免不了被誅殺的結局。然而,臣下寧願不去指揮而被秦王殺死,也不忍心做一個屈辱的將領,請大王明察。”

    終於,秦王拂袖而走,背影中滿是落寞,而白起依然桀驁地看著東方的天空,他似乎知道,或許自己這一次,讓秦昭襄王徹底地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己也許會被放逐,也許會被棄而不用,也許會被殺……總之,這一生,自己必定再也難以重複當年的輝煌了。而六國的噩夢也必將從這一刻結束,秦國一統天下的夢想,只能留待後人來完成了。因為即使白起有心殺敵,也無力迴天了。

    公元前257年十月,隨著前線戰事的進一步惡化,秦昭襄王也徹底地放棄了白起。一紙詔書下去,白起武安君的爵位被廢除,成為一個士卒。這樣也好,白起從一個小小的士卒開始,到一個小小的士卒結束,也算是走了完滿的一個輪迴。

    但是,這也許只是他自己的心境,在別人的眼中,昔日屈原被貶,最終投入汨羅江之中,和白起被貶,流放西北苦寒之地,是何其的相似?但不同的是,屈原有著汪洋恣肆的滿腹才華,能夠在青山綠水之間,抒發自己的不滿和怨憤。而白起呢?空有著和廉頗來一次巔峰對決,掃除朝中的奸邪小人,繼而滅絕趙國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此刻卻由於自己的固執和褊狹,被秦王流放。所以,白起乾脆選擇稱病不走,以希望有朝一日,秦王能夠看到他的一片丹心,能夠回心轉意。

    其實,秦昭襄王內心何嘗不是千迴百轉?昔日自己不過是為了秦國的長遠前途著想,為了保全自己的大王之位而著想,誰想到今日秦軍竟然面臨這樣的敗局,而且一切的根源都是白起。這個人是秦國的棟樑,也是秦國最危險的所在。秦國如果缺了他,則統一天下的大業會延後不知道多少年,但如果秦國有了他,卻對他不加限制,很可能以後秦國就要江山易主了。

    因此,秦昭襄王選擇了繼續信任和重用范雎,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白起為首的軍事集團認為是因為范雎,秦王才會如此對待他們的戰神的。一旦他日白起已經不具備任何威脅,或者秦國的戰事形勢逐漸好轉,則范雎的政治生涯,也就走到頭了。而眼下,時機還遠遠不成熟。

    這年十一月,范雎舉薦的鄭安平的糧草終於斷絕,而且在多次嘗試過突圍未果之後,他毅然選擇了投降趙國。趙王這一次很慷慨,封鄭安平做了武陽君。長達三年的邯鄲之戰以秦國的失敗,趙國的勝利結束。但是這次戰爭中,秦國因為底蘊深厚、國力充實,不過是暫時損傷了元氣,而趙國則就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