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二百一十一章 磨牙



                二百一十一章磨牙

    晚霞將舞水映得金光粼粼。

    此刻,王爾善大人已經到了沅州(今湖南芷江),正在臨江的官驛裡對著夕陽奮筆疾書:“臣聞黔報,恨不飛渡貴陽……”這是王大人寫給朝廷的第二十二封上奏了,也是到達沅州後的第七封。

    趕來貴州赴任的這一路,王爾善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每到一處便會寫上一封彙報行止兼表達決心的奏摺叫驛馬送去京師——從是非窩子裡出來的王大人太知道朝裡那幫傢伙無事生非的本事了,可得提前把他們的嘴全堵上!否則,不用問,你前腳離開,隔不了三幾天就會有人信誓旦旦地告你在哪裡喝花酒“流連嘻怠”!

    不過,等風塵僕僕趕到沅州,貴州已近在咫尺,王大人卻一改常態,直接在官驛裡住下來,不走了。

    王爾善的這種做法太對了。因為除了腰裡掛的那顆官印,王大人兩手空空啥也沒有!就這麼去貴州,給安邦彥送人頭去麼?朝廷的命令也不比王大人的奏摺少,一道接一道的下,都是催他馬上去給貴陽解圍的。至於連家人帶僕役把王大人自己都算上一共十幾位怎麼給被十萬大軍團團圍困的貴陽解圍,呵呵,朝廷才不管。

    所以王爾善就在沅州住下來,跟京師一來一往地磨牙打紙面官司:要人、要糧、要錢。朝廷有難處沒關係,咱理解,而且體諒,俺老王自己想辦法還不行麼?不過您各位得等一陣子,等我挨村挨鎮募兵去!哦,對了,俺是貴州巡撫,這裡是湖廣,俺管不到,您看,俺自己都沒住衙門裡住驛站呢。在這裡募兵徵糧,朝廷得跟這裡那幾位大佬兒打個招呼哈……

    客觀地講,跟李經武一樣,王大人算是個好官。不過,不同於一直做外官的李大人,來自朝廷中樞的王大人更加熟諳大明的遊戲規則:這時候你不找朝廷要東西,一腳踏進貴州以後,嗯,大概率就再沒機會要了!

    朝廷裡都知道王爾善說的是實話,真把他逼急了,保不齊下一封奏摺就是“突染惡疾”撂挑子回家歇病假,誰這會兒吵吵得最兇可能誰就得被抓過來過來頂缸!所以函牘交鋒幾次以後,朝中的風向又變了,不少人開始幫王爾善說話,紛紛幫他請兵請糧。

    對朝廷來說,兵丁和錢糧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沒有。

    東拼西湊,磨嘰了四五個月,總算從各地給王爾善陸續調來萬把人,也湊了三萬多兩銀,至於糧麼,也就幾千石——別忘了,關盛雲在羅永昊父子的幫助下在湖廣已經混到手眼通天的地步,他們才樂不得看笑話呢。若不是朝廷的壓力太大,寇士毅李臨陽幾位怎麼也要應付一下,連這點錢糧王爾善也拿不到!不過兵們都太能吃,糧食隨徵隨吃,始終就沒存下多少。馬上要開赴戰場跟逆賊拼命,王大人再省也不敢把這幫傢伙的嘴給縫上,大明的軍兵們因為餓肚子臨戰集體譁變的事可不是沒有過!故而王爾善被一個“糧”字扯定了腿,怎麼也拔不出腳來。

    除了跟朝廷扯皮,王爾善又跑了一趟五寨司去找田柏盛。論起嘴巴上的功夫,那田柏盛怎麼可能是王大人的對手?大罵貴陽官員不作為尸位素餐、為鎮筸兵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痛心疾首、擲地有聲地表示本大人絕不會允許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拍胸脯保證朝廷不會忘記田宣慰使的忠誠與勇敢、慷慨激昂地賭咒發誓哪個小人敢提一嘴叫五寨司這裡改土歸流本大人與其不死不休(其實根本沒人提,朝廷早已默認太祖年間便立下大功並改了漢姓的田家是大半個漢官了)、充滿深情儼如親歷一般地回憶一番田家祖先與大明帝國用鮮血凝結的牢固關係、最後義正詞嚴地質問田副帥將來到了地下有何面目去見太祖爺與田家祖先……一套行雲流水般流暢的組合舌頭拳下來,滿腔委屈憤懣和怒火的田柏盛發現自己流下了悔恨的淚水:經過王大人的悉心開導才認清,內心的小我竟是如此小肚雞腸受不得半點委屈的一個勢利小人!最後,田柏盛跪在王大人腳下,發自肺腑地表示:若有戰,招必至,唯大人馬首是瞻,當以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