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芫美 作品

第六十章 疏解京城人口

“哦哦,這麼說來,國子監的學生數量還真是不少啊。”毛淵明點了點頭,“那你打算怎麼處置?把京城的學生都搬來南京?”

 “都搬過來就又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但本身花費巨大,而且還會引起學生的不滿,斷不可行。”許緯辰擺了擺手說道,“還是用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自明年起,除北直隸、關外監生以及蒙古、朝鮮貢生仍到京城國子監就讀外,其餘各省貢監生一律到南京國子監就讀。等現有的監生都肄業之後,京城國子監大約只剩下五百左右的監生,屬於聊備規格。”

 “嗯,這個辦法好。”毛淵明想了想,又問道,“那南京國子監放得下近七千學生嗎?”

 “若硬是要放,肯定是放得下的。”朱丹赤在旁邊笑著插話,“南京國子監最盛之時,有學生近萬人。整個雞鳴山以東、玄武湖以南與皇城之間的地方都是南京國子監的地皮。不過,之前因為修建羽林苑,把國子監南側的地皮給佔了,所以國子監就成了四面環抱的地形,沒有擴建的餘地了。”

 “也不需要擴建。”許緯辰看了看朱丹赤說道,“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監生寧缺毋濫,所以我們不但不需要把監生的數量恢復到前明的水平,還要有意識地降下來。”

 “那你覺得多少合適?”

 “國子監學制四年,以每年六、七百人,四年總共小三千人為宜,這樣監生肄業之後出路較為寬敞。若是監生過多,肄業之後卻無官缺可補,也是個問題。”

 “嗯……”朱丹赤思考了一下,說道,“既然如此,不如同時進行一次國子監課業調整,從明年的下一批監生入讀開始實施,如何?”

 “怎麼改?”毛淵明也來了興趣。

 “明代國子監以教讀四書五經為主,監生學不到什麼經世濟民的方略。我看,不如改用北宋大儒胡瑗創制的’蘇湖教法’。”朱丹赤不緊不慢地解釋道,“胡瑗人稱’安定先生’,乃是北宋理學先驅,也是大教育家。他先後在江南和京師太學執教,前後逾三十年,桃李滿天下。胡瑗首倡經世致用的實學,重經義和時務,主張明體達用,在校中設’經義’、’治事’兩齋,經義齋學習研究經學基本理論,治事齋則以學習治民、講武、堰水和歷算等實學知識為主。學生在治事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也就是分科教學和必修、選修制度。因為這種教學方法是胡瑗在蘇州、湖州任教期間所創,所以稱為’蘇湖教法’。”

 “嗯嗯,這樣好。讀書人尋章摘句皓首窮經,本來就對治事沒有幫助,確實需要改革。”毛淵明聽完大為贊成,“那具體設置哪些科目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