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章 :天縱詩才,結緣道流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可蜀道再難,也比不過為官之途的艱險。

  出蜀十五年,從風華正茂到不惑之年,李白帶著深邃熱烈的期望,從蜀地山水迢迢來到長安,希望傾盡才能為盛世效力。

  他三訪洛陽,兩入長安,自薦求仕,期間謁見諸多王公大臣,皆無果而終。

  一介布衣,想要面見天子,哪有那麼容易,若無人舉薦,連皇宮的門都進不去——李白雖在蜀中有才名,也只是初露頭角,在人才濟濟的長安皇都,初來乍到的他哪有一席之地……

  或許是自古的文人相輕,或許是李白的放蕩不羈——這些人要麼對他“贊而不用”,要麼對他“賞而不薦”,躊躇滿志的李白在一次次等待中心灰意冷。

  初入洛陽,李白還洋洋灑灑的寫下《明堂賦》,期待天子一觀,能召他一見,沒想到如石沉大海,毫無波瀾。

  看來那位曾經把他舉在肩頭的天子哥哥,終究把他忘的乾乾淨淨了——就像他的牡丹姐姐,隨著武惠妃的專寵,怕是也被皇帝忘到九霄雲外了……

  李白失望了,困倒在長安,於市井酒家長眠不醒。

  醉意朦朧裡,醉步蹣跚間,他像是回到了川蜀——這崎嶇的入世之路,與蜀道何其相似。

  離開長安之時,失意的情緒在心中鬱結已久,李白揮毫而作《蜀道難》,決定不再受這奔競仕途的風塵之累,轉而寄情山水,繼續尋仙訪道。

  自此,南窮蒼梧,東涉溟海,李白賦詩飲酒,悠遊山水,入贅安陸,娶妻生子——三十而立,他在白兆山隱居;四十不惑,他在洛陽城徘徊……

  這些年,他走過山川湖海,見過大漠孤煙,嘗過悲歡離合,也經歷過生離死別,看似逍遙自在的背後,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