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點浪漫 作品

第2611章(第2頁)

八月初六,白樂童收拾好個人物品,去了城東南的貢院報到。按照一直以來的規矩,考官在初六就要進入考場報到,然後進行封閉式管理,隔絕與外界的聯繫,直到鄉試結束之後才會恢復自由。

不過在閉門之前,考官們還要參加一場名為入簾上馬宴的宴席。這場酒宴就相當於是這屆鄉試開啟的一個象徵,宴席結束之後,考官們便進入考場,而且閱卷的官員和監考的官員分別安置,鄉試結束前都不會再碰面了。

白樂童所學的都是父輩們傾囊相授的各種新學,而此次鄉試仍是沿用舊制,考的是四書五經、策問八股,他對於這些領域的學問都不太擅長,所以在此次鄉試中只負責監考,而不會參與閱卷批改。

大明時期的鄉試極為辛苦,考生要連續參加三場考試,分別在八月初八、十一、十四日進場,但真正應試作答的時段是進入考場的第二天,而出考場則必須要等到第三天才行。

而作為考場的貢院,條件其實極差,每名考生只能分得一個極為狹窄的單間號房。號房的空間十分狹窄簡陋,裡邊的“傢俱”就只有兩塊木板,一塊放上面當桌子,一塊放下面當椅子,晚上將兩塊木板拼起來當床。考試期間的吃喝拉撒睡全在這間號房裡,直到考試結束才能出來。

不管是寒門學子還是家財萬貫的富二代,在貢院裡所面對的考試環境都是一樣的。從這一點來說,倒是體現出了科舉考試所強調的公平性。

白樂童作為監考官,職責便是不定期地在考場內巡視,檢查考生是否有作弊的行為。只是他在此之前便已得知了鄉試的內幕,對於這場考試是否能真實有效地選拔人才已經不抱太大的希望,所以監考過程中的巡視頻率並不高,權當是在應付差事了。

按照舊制,鄉試第一場考《四書》,第二場考《五經》,第三場則是時政策論,基本都是以儒家經學為主要考核內容。而白樂童認為,僅僅學習這些舊時的儒學典籍並不能為海漢培訓出合格的官員,這也是他早先一直堅持要修改試題方案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