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陳 作品

第484章 崔氏(第2頁)

 說在上一代崔氏的頭面人物叫崔寔,這個人當時為了補貼家用,不顧時人譏諷,操持酣釀販鬻的營生。但這崔寔賣酒呢,又不是為了賺錢發財,每次都是取了足夠用的,餘下就接濟鄉里。以至於崔寔死後,是真的叫家徒四壁,沒有餘財。

 如果這還只是個人名聲的話,那下面諸事就是崔氏給地方上帶來的德行了。

 首先一個德是,崔氏興辦學舍。

 作為以經學傳家的清流型豪強,他們之所以能代代為官,靠的就是經學傳承。

 按照他們崔氏自己的說法。他們自先祖遷安平、世業農,初時衣食不繼,苦心農耕,勤儉度日,始至溫飽,即督子弟志學。學有成,才有了這份傳承。

 為此,崔氏專門設學舍,不僅授學後輩族人,還教授

鄉里的向學者。

 所以,崔氏精舍就和當年度滿求學的伏氏精舍一樣,都是一個在本地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存在。

 鄉里誰家不想子弟能讀經做人上人?所以皆德崔氏。

 崔氏

 和那些脫離田土的清流士族不同,崔氏是非常通曉農事的。其家數代都組織鄉里人開墾田畝,教授鄉里人農業技術,告訴他們何時該種什麼作物。

 此外,崔氏還將大量的田土借給鄉里人耕種,還將優良的墾殖工具借貸給鄉人。更更重要的是,博陵最大的水渠也是由崔氏組織修建的。

 博陵境內最大的河流是濡水。

 但濡水穿博陵西而過,那博陵東的農業用水就困難了。所以崔氏專門挖建了一條水渠,引水入東。

 而且為了防止鄉里之間爭水,這條水渠就由崔氏負責。

 當時胡溥聽到這話的時候,不寒而慄。

 因為別人只看到了崔氏的德行,他則看到了崔氏對地方上深度的控制。他既有廣田,徒傭數千。這些人都是直接靠崔氏吃飯的,焉敢違背崔氏?

 還有崔氏掌握了此地最先進的技術,那些被指導的鄉里人也不敢得罪這些農業大家,深怕後面地裡種不出東西來。

 更可怕的是,崔氏還掌握著博陵的水渠,直接就將縣東的農業用水全部納入了掌控。誰敢得罪崔氏?

 用現在的話說,崔氏既提供著龐大的就業崗位,又掌握著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更壟斷著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

 你說怕不怕?無怪乎,崔氏有德呢。

 崔氏

 這一點胡溥還是理解的,人才輩出就是說崔氏家裡代代做大官,能很好的保護好鄉里人。

 這邏輯並不複雜。

 因為如果本地沒有這種通天的大族庇護鄉人,那必然是要被流官縣令所魚肉的。所以崔氏越強,縣令就越不敢盤剝治下。

 隨著對崔氏的全面瞭解,胡溥暗暗感覺這事的棘手。

 崔家果然是那種清流型豪強,講的中庸純儒,和那些濁流的地方豪強完全不同。後者根本不在乎什麼鄰里名聲,不擇手段攫取財富,完全不得人心。

 對於這種豪強,殺之毫不費力。

 那能不能也對崔氏如此呢?大兵一開,直接將崔氏剿了,不簡單?

 能是能,但這麼做後患無窮。

 以崔氏在地方上的名聲,無故將之族滅,必要失當地的民心,還會被敵人抓住輿論的口舌。

 對於這,泰山軍早年是有教訓的。

 此前在河濟地區的大變亂中,那些起事造反的土豪們之所以能拉動那麼多人一起來造反,就是從這一點進行輿論攻擊的。

 因為早年河濟地區的分田隊做事比較粗糙,但凡家裡有徒隸的,不管好人壞人,都一併殺了。

 但殺人簡單,但卻落了人家口舌了。別有用心者常常汙衊造謠泰山軍為寇匪一流,燒殺搶掠,沒看那個大善人都被他們泰山軍殺了嗎?

 殺好人的,能是好人?能是王師?

 普通黔首的道德判斷就是這麼簡單。

 而且,好名聲的豪強們也常常容易博得那些有良知的分田隊吏們的同情。這些分田吏大部分就是有儒家理想的一份子,對於道德觀念分外看重,所以他們也往往對好人無法下手。

 由此可見,如果當純只將分田運動當成這一種暴力,而不去搶奪道德上的正義,是一件多麼麻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