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陳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一章:功過(第2頁)

公孫瓚麾下的很多白馬騎士也參與了狙殺,他一點沒有制止。

這些代北騎士漢不漢,胡不胡的,就是幽州突騎的惡瘡,他公孫瓚早就看不過了,死在這裡也好。

但公孫瓚殊不知,正是他們這種極端排外的的漢家心態,才使得代北這種胡漢雜居的武士這麼敏感,這麼悖逆。

不過以公孫瓚的性子,就是意識到了,也不會在乎的。

沒人統計代北騎士到底死了多少。

但作為看客的我們可以知道,代北突騎全營參加衝鋒的有四百騎,其中二百二十三人戰死,一百零六人受傷躺在戰場上,只有七十一人被俘。而戰馬失蹤或戰死的,足足有三百匹。

一支有歷史的輝煌之師就這樣成建制的覆滅在戰場的東面,並動搖著後面幽州突騎繼續衝鋒的決心。

這時候幽州突騎主將崔鈞已經有心撤退了,但他看到了後面趕來的令兵,知道盧植肯定是讓他繼續戰鬥。

崔鈞恍忽了下,看了看北面的家鄉,深深吸了一口氣,吐出:

“放槊。”

此言一出,陣前第一排的五騎放下了馬矟,隨後各排依次放槊。

這會幽州突騎在代北騎團覆滅後,還有千人左右,多的那些是後面陸續趕過來匯合的。

在重新整陣後,千人的突騎依舊列成了錐形陣。

具體是第一排五騎,之後六排每排都多二人,然後剩下的都是同等人數的排陣。這是一個典型的正面窄,大縱深的錐形陣。

這種陣型脫胎於步軍的戰陣,但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步兵呈錐形陣衝鋒的好處是,後排步兵可以頂著前排前進,那就能形成向前的壓力,鑿穿對面的橫陣。

但騎兵衝鋒可不行,實際上前後相貼反而會讓戰馬受驚,陷入混亂。再加上錐形陣本身的缺陷,就是容易被人從兩翼襲擊。所以騎兵以錐形陣衝鋒,只有此陣的劣勢而沒有其長。

更合理的佈陣應該是將騎兵佈置成橫隊,因為同等兵力在橫陣的情況下,無論是衝擊力度還是攻擊扇面上都更有優勢。

除此之外,以橫隊衝鋒更能發揮騎兵的離散特點。一旦正面受阻,橫隊能順勢從敵軍兩翼伸長包抄,攻擊敵之薄弱環節。

既然錐形陣的缺點這麼多,橫隊的優勢那麼大,那為何崔鈞要佈置這樣的錐形陣呢?是他不知兵嘛?

不是。

是因為現在的幽州突騎沒辦法做到排橫陣。

直接以橫陣衝擊,固然有很多優點。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騎團必須要有一定的操練。

以前的幽州突騎可以做到各部的橫隊衝擊。但現在,千人的突騎馬隊,幾乎是來自五個部,彼此之間如何有過團隊操練。

所以,如果崔鈞教條的讓麾下以橫隊衝鋒,那最後的結果就是,衝著衝著,隊伍之間的空隙就會越來越大,那就無法對對面泰山軍的方陣形成有效的衝擊了。

正是對自己麾下軍力情況有了解,崔鈞才決定布出這樣的錐形陣。

他早已下令之後衝擊的時候,各部都緩慢策馬,直到距離泰山賊百步的時候才加速。

而這個過程中,後面各排的騎吏就要在行進中向左右散開,等撞擊泰山賊的時候,正好以一個橫陣衝擊。

從縱隊展開為橫隊,這些是幽州突騎的必備訓練,自然不在話下。

甚至,崔鈞這個錐形陣還有其他說道。

為什麼他不直接以每排人數相等的縱隊衝鋒呢?而是要佈置出一個前後差兩人的梯隊呢?

因為崔鈞在觀陣後,發現對面的泰山軍是一個百人寬度的大陣,幽州突騎在衝擊後,其前方几排的騎吏必然會被左右夾擊。

所以崔鈞在每一陣後的左右,就多佈置了一騎,專門用來保護前排的側面,而自己也會被後排的保護。

之所以又只佈置了六排這樣的梯隊,就是因為後面的騎軍會在衝鋒中演變成橫陣,自然也就不需要側面的保護了。

但不管怎麼說,最前排的五人都是最危險的。

所以崔鈞也專門調了軍中有數的五名勇士作為排頭。

他們分別是:上谷閻柔、右北平單經、遼西王門、漁陽李忠、廣陽田悅。

他們當中每一個都是所部的勇士,他們可能在內地是無名之輩,但只有邊塞的胡人們知道這幾人的恐怖。

從陣型的排列到整個兵力人員的調度,崔鈞的能力都展現無疑,可以稱得上是一等一的戰術大師了。

就這樣,崔鈞自覺得做到了能做的,他遲疑了一下,終究是吹響了手上的號角,而後面十名扈兵也跟著吹響了。

沉悶的號角響在幽州突騎的心間,他們除了祈禱,只能憑著本能開始夾馬上前。

“踏~踏~”

數千只蹄子砸在地面上,就在這夕陽西下的時候,可能距離落日就只有兩刻,幽州突騎終究是踏上了衝鋒路。

這是一場千人精騎和三千五百馬步精銳的對攻。

幽州突騎並沒有直接攻泰山賊的正面,因為賊的正面早已躺滿了代北武人的屍體,所以幽州突騎選擇從西南面斜著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