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敬蜀漢。”

【同年夏天,魏國果派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劉禪收到消息,這才急急忙忙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

 【姜維雖竭盡全力將魏國大軍擋在劍閣,可惜沒料到鄧艾偷渡陰平直奔成都,成都此時是季漢國都,劉禪與一眾大臣皆在城內。】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領兵戰鄧艾,戰死綿竹。】

 蜀漢(劉禪登基時期)

 諸葛瞻看到這一幕,下意識扭頭看了一眼身邊老父親凝重的臉色,狠狠鬆了一口氣。

 還好還好,日後的我沒有投降。

 【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主張投降,以此保全蜀國與劉姓。】

 【劉禪先是猶豫,想要帶著朝廷跑去南中,被譙周又是‘你去了之後南中土著會服你嗎’,又是‘你跑了魏軍不會追嗎’,連敲帶打,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話,中心思想就是‘打不過,趁著你現在還有城有地投了吧,這個時候投待遇最好’,很多人心裡都想投降,便沒人出來反駁譙周的‘南中不安全’論,劉禪一看,大家都是這個意思,便像當年虛心接納相父的話一樣,虛心接納了這個意見,決定投降。】

 【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激烈地表示反對,言應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絕不能屈膝投降,否則九泉之下怎麼有臉見先帝。劉禪不同意,於是,北地王劉諶先將妻子子女殺死,再自盡於先帝劉備靈前。】

 【但其實,成都本該有軍隊的,在鄧艾奇兵天降之前,南中監軍霍弋就請求帶兵增援成都了,可劉禪以對敵方案已定為由,拒絕援軍。】

 【外無援軍,內多投降,於是鄧艾完成了他人生中的高光——奇襲成都,一舉滅蜀。】

 明朝。

 于謙的目光鎖定在天幕上,抿唇不言。

 身邊倏忽走過來一人:“於卿……”

 于謙連忙回身,行禮:“主上。”

 他面前皇帝名為朱祁鈺,於北京守衛戰中臨危受命,登基為帝,抗擊外敵。

 朱祁鈺的聲音不高,顯得有些柔和,又有些弱氣:“若卿當時在成都,可能如之前守衛北京那般,力挽狂瀾?”

 于謙仔細想了想,搖頭:“難以成功,臣只有殉國一條路可走。”

 “嗯?為何?當時成都不是還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與北京何異?”

 “明之京營當時雖為羸馬疲卒,卻也能戰,然蜀之成都軍,能打的盡數被諸葛瞻帶走去迎戰鄧艾了,留下來的,都非可戰、敢戰之人。二者不可比同。”

 朱祁鈺睜著眼睛,亮閃閃地盯著于謙,飛快地汲取知識。

 他是從宗室上位,明朝宗室自永樂之後,和當豬養也沒差多少,所以,他因著上一任皇帝出現意外,好運地坐上龍椅,特別怕將明朝帶到萬劫不復之地。

 劉禪的心情他特別能體會,尋常人負責一個小隊都能害怕自己把這個隊伍帶歪,拖累所有人,何況是肩負一個國家?

 他要學習,他必須學習,汲取知識,飛快成長。

 于謙撫撫美須,好似未曾察覺新帝的念頭,緩慢的語速也彷彿是這位五十來歲的中老年人的日常說話習慣。

 “其二,守衛北京乃上下一心之舉,並非所有人都愛國,單從利益來講,攻明之部隊乃蠻夷,朝堂上許多大臣都不願意在蠻夷手下為官,也不確定蠻夷是否會重用他們,在臣逼著他們對敵,毫無退路的情況下,他們自然能為了生存而拼命。然而,攻蜀之軍乃曹魏,都是漢人,降曹魏並不丟人,曹魏對於降者亦頗有優待,蜀後主又非是能臨危壯大士氣之人,彼時,蜀漢朝廷人心浮動,思降頗多,又如何能戰?”

 朱祁鈺依舊沒有吭聲,只認真聽著。

 他大概懂了。之前,他以為北京保衛戰能成功,是因著由君到民都不想亡國,方才能夠眾志成城,如今看來,不想亡國確是真,可促成此想的緣由,卻並非完全是為了大明。